現代核能安全:一個多維度的評估

本報告旨在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,探討現代核能發電的安全性。我們將從技術演進、歷史教訓、風險比較、在地挑戰及未來趨勢等多個層面,進行深入分析,讓複雜的核能議題變得清晰易懂。

技術躍進

從主動到被動安全,第三代+反應爐的設計革命性地提升了應對極端事故的能力,大幅降低人為介入的依賴。

風險權衡

核能風險需與其他能源(如燃煤、天然氣)的公共健康與環境風險(空污、碳排)進行客觀比較,而非孤立看待。

台灣挑戰

核廢料處置的政治僵局與社會信任赤字,是台灣核能發展超越技術安全的核心難題。

未來潛力

第四代反應爐與SMR等新技術,展現了在安全性、廢料處理與經濟性上持續突破的潛力。


從歷史中學習:核能安全的演進之路

第二代:主動式安全

全球商業運轉主力,安全系統需電力與人為操作。福島核災暴露其在「全黑」危機下的脆弱性。

第三代+:被動式安全革命

引入革命性「被動安全」系統,無需電力或人為介入,僅靠物理定律即可長時間冷卻爐心,為應變爭取黃金72小時。

第四代:固有式安全願景

追求「固有安全」,從物理設計上根除核災可能性,並以最小化核廢料為目標,如熔鹽堆、高溫氣冷堆等。

核心安全原則:深度防禦

現代核電廠採用層層相扣的屏障,將放射性物質與外界隔離。請將滑鼠移至圖層上查看說明。


能源風險的客觀比較

評估核能安全時,不能忽視其他發電方式的風險。此圖表比較了不同能源在公共健康、環境影響及能源安全上的表現。


台灣的核能挑戰與現況

核廢料困境:技術有解,治理無門

台灣在核廢料最終處置的技術與資金上已有所準備,但選址困難與社會信任不足,導致問題陷入政治僵局。這凸顯了核廢料問題的核心是「社會軟體」的失能,而非「硬體」的不足。

第一階段:濕式貯存

用過燃料棒在電廠內水池冷卻3-5年。

第二階段:乾式貯存

移至地表乾式設施存放至少40年。

第三階段:深層地質處置

永久存放於地下數百公尺深的穩定地質層。

民意擺盪:公投下的能源政策

近年民意對核能的態度有所轉變,但兩次公投結果的分歧,也為台灣的長期能源規劃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。

2018「以核養綠」公投

結果:通過

2021「重啟核四」公投

結果:未通過


核能的未來展望

第四代反應爐

追求「固有安全」,從物理上杜絕核災可能。例如熔鹽堆可在低壓下運作,溫度異常時會自動停止反應;高溫氣冷堆則被認為「天然具有不可能發生核災的安全度」。

  • 有效減少核廢料體積與毒性
  • 可利用蘊藏量更豐富的釷為燃料
  • 中國已將高溫氣冷堆投入商業運營

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(SMR)

因「小型化、模組化」特性而備受矚目,普遍採用被動安全系統,可工廠化生產降低成本。但其安全性、廢料運輸與法規豁免等議題仍存在爭議。

  • 設計上可無限期自冷,無需人為介入
  • 可部署於缺水地區,作為再生能源備援
  • 多模組部署的連鎖風險是新挑戰